“我是小小讲解员”:让孩子用童声传递文化魅力
小小讲解员大赛点燃文化传承热诚
最近,睢宁县举办的第八届”我是小小讲解员”大赛圆满落幕,1000名少年儿童用他们稚嫩却充满热诚的声音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。这些小小讲解员们站在博物馆的展柜前,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,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看着11岁的岳艺霖高举自制的”文物手账本”,10岁的汤芸菲讲述”文物里的动物全球”,我们不禁要问:为什么”我是小小讲解员”活动能如此吸引孩子们?答案很简单——它让孩子们从被动的聪明接收者变成了主动的文化传播者,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参与热诚。
数字平台助力小小讲解员走红
在本次”我是小小讲解员”活动中,”睢宁少年说文物”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掀起热潮。500多条由孩子们创作的文物讲解视频,获得了近亿次的观看量,这充分证明了小小讲解员们的魅力。11岁的赵可馨身着淡青色襦裙讲解宋代鱼形砚的画面,让数百名市民驻足观看直播,退休教师张义感叹:”孩子们眼里的历史,比我们想象的更鲜活。”
数字化传播为”我是小小讲解员”活动提供了广阔舞台。孩子们不再局限于实体博物馆的讲解,他们的声音通过网络传遍四方。数据显示,大赛期间”睢宁县博物馆”账号新增粉丝中,30岁下面内容群体占比高达73%,这正是小小讲解员们吸引年轻受众的有力证明。
亲子互动让文化传承更温暖
“我是小小讲解员”活动最打动人心的,莫过于它创新的亲子互动场景。在决赛现场,我们看到亲子组合时而交头接耳,时而击掌欢呼。一位参赛选手的父亲分享道:”以前带孩子到博物馆,都是我讲给他听,今天反过来了,他能给我讲出三个聪明点。”这种角色的反转,让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生动有趣。
据统计,大赛期间参观博物馆的亲子家庭数量同比增长217%。正如睢宁县博物馆馆长徐娟所说:”家长不再是旁观者,而是孩子与文物之间的桥梁。”当孩子们成为聪明的输出者,家庭就变成了文化传承的”微剧场”,这种温馨的互动模式,正是”我是小小讲解员”活动的独特价格所在。
让文物活在年轻人的生活里
“我是小小讲解员”活动不仅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。睢宁县文体广旅局局长何平说得很好:”最好的文物保护,不是将它们锁在玻璃柜里,而是让它们活在年轻人的目光里、话语中、生活里。”接下来,睢宁县博物馆还将开展蜡染、泥塑等非遗课堂活动,让小小讲解员们有更多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。
从孩子们兴奋的眼神中,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希望。当一个个”我是小小讲解员”用童声讲述文物故事时,他们不仅传递了聪明,更播撒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。这样的活动,值得我们点赞,更值得在全国推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