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国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全球对抗史诗 二次世

1. “三国同盟”在二战时期被称为“轴心国”: 核心成员: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。 条约名称: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…

1. “三国同盟”在二战时期被称为“轴心国”:

核心成员: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

条约名称: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》,又称《三国轴心协定》

签订时刻:1940年9月27日

目的:建立政治、军事和经济同盟,互相承认在欧洲(德意主导)和“”(日本主导)建立“新秩序”的领导权,并承诺在遭受未参战民族攻击时提供一切政治、经济和军事援助。

背景与演变:

1936年:德国和意大利签订协议,形成“柏林-罗马轴心”。

1936年:德国和日本签订《产国际协定》(主要针对苏联)。

1937年:意大利加入《产国际协定》,初步形成“柏林-罗马-东京轴心”。

1939年:《德意同盟条约》(“钢铁条约”)将德意军事同盟正式化。

1940年9月27日: 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在柏林签署《三国同盟条约》,标志着轴心国军事同盟的正式成立。

后续:匈牙利、罗马尼亚、斯洛伐克、保加利亚、克罗地亚等民族也陆续加入该条约,成为轴心国集团的成员或仆从国。

二战中的“三国同盟”指的就是德、意、日三国为核心的轴心国同盟。

2. “三国协约”是第一次全球大战时期的联盟体系,与二战无关:

核心成员:英国、法国、俄罗斯帝国

形成时刻:1907年(英俄协定签订,标志着三国协约最终形成)。

目的:主要是为了对抗第一次全球大战前的另一个主要同盟——由德国、奥匈帝国、意大利组成的“三国同盟”(1882年成立)。

性质:这一个相对松散的谅解协定,而非像轴心国那样具有强制军事援助义务的紧密同盟。

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中,这个“三国协约”联盟体系早已不复存在。

3. 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对立双方:

轴心国: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为核心,加上其仆从国和合作国(如匈牙利、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、芬兰、泰国等)。

同盟国: 主要成员包括英国、法国(前期沦陷后主要是自在法国抵抗力量)、苏联、美国、中国等众多反法西斯民族。这是二战时期对抗轴心国的联盟名称。

二战中的“三国同盟”: 专指 德国、意大利、日本1940年9月27日 签订的 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》,形成了 轴心国 的核心。

三国协约:第一次全球大战前(1907年形成)英国、法国、俄罗斯帝国 组成的对抗同盟国集团的联盟体系,与第二次全球大战无关

二战中的反轴心国联盟称为“同盟国”。

当你谈论二战时期的国际联盟时,正确的对立双方是 轴心国(核心是德意日三国同盟) 与 同盟国。将“三国协约”用于二战一个时代性的错误。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